今天下午的WTT中国大满贯赛场,孙颖莎和朱思冰的这场对决,看得我有点恍惚。
比分牌定格在11-4、11-3、11-3,全程只用了21分钟,现场观众连热身都没做完,比赛就结束了。
朱思冰是谁? 她是国乒现役仅有的几名削球手之一,世界排名第100位,从资格赛一路拼杀上来,结果在莎莎面前连主动得分都凑不满一只手。
但就是这么一场“碾压局”,反而让我想起四个月前太原挑战赛的惨案,日本削球手桥本帆乃香一串四国乒新星,覃予萱、纵歌曼、徐奕、何卓佳全成了她的背景板。
当时有个细节特别扎心:覃予萱在第二局9-11惜败后,第三局开场连续4个发球自杀,手抖到连球都抛不稳。
而今天孙颖莎打削球的轻松自如,恰恰暴露了国乒年轻一代的致命短板: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连基础旋转都判断不清。
展开剩余77%更讽刺的是,朱思冰能进国家队,本身就是为了模仿桥本帆乃香当陪练。 可当真正的桥本站在球台对面时,国乒U19梯队胜率只有38%。
日本队已经培养了15名专业削球手,我们只剩3人;他们的青少年削球手占比17%,我们不足5%。 这种差距不是某个球员的问题,而是整个训练体系的漏洞。
孙颖莎今天打朱思冰的战术,简直像在给年轻队员上教学课。 开局2-2后,她连续6分全部盯着正手位斜线打,落点误差不到0.3厘米。
朱思冰想用长胶削出旋转变化,莎莎直接中间位加压,配合长短球调动,让对手跑动距离单局超过128米。
第二局那个7-0的得分高潮,每一个球都是先撕开斜线再变直线,朱思冰连球毛都摸不到。
这种基本功的碾压背后,是孙颖莎每天5000次重跺步训练的积累。 她的教练邱贻可经常在训练中搞“一打二”特训,让两个陪练同时围攻,逼她在双倍压力下保持回球质量。
但更多年轻球员在干嘛? 纵歌曼打桥本时83%的进攻依赖正手强攻,覃予萱68%的战术是盲目发力。
削球手最不怕的就是这种一根筋的猛冲,桥本的反手长胶削球旋转强度135转/秒,比普通选手高20%,球触台后还会横向飘移,你越狠失误越多。
国乒不是没吃过亏。 去年太原站惨败后,教练组连夜给覃予萱加练蒙眼听声辨旋转,还让她戴着降噪耳机打关键分。
但这种临时抱佛脚,根本抵不过日本队系统性的削球培养,人家每周5小时专项旋转训练,连发球节奏都大数据分析。 桥本帆乃香现在41%的发球轮次直接用勾手抢攻,削中反攻成功率79%,这哪是传统削球手? 分明是披着防守外衣的刺客。
孙颖莎能治住削球,是因为她从小就被扔进各种怪胶打法里泡着。
她的体能教练王翔说过,莎莎深蹲能扛210公斤,引体向上从8个加到15个,股四头肌承压200公斤时还能保持出手稳定。
但更可怕的是她的脑子和临场应变能力。 打平野美宇那场,第二局被对手反扑到0-6落后,她第三局直接变阵,用反手快撕斜线破解防守,相持球得分率飙到92%。
现在国乒内部已经意识到问题,计划把削球陪练从3人扩到15人,青少年训练大纲也悄悄加了旋转判断模块。
但看看日本队的投入,20亿日元专攻削球体系,桥本一个人今年就打了27场低级别赛事磨技术。
我们的林高远爆冷出局时连直播镜头都没有,温瑞博和雨果的五局大战被剪成90秒集锦。 当整个系统都在追逐明星效应时,那些基础打法的苗子连曝光机会都没有,还谈什么传承?
秋季图文激励计划
发布于:江西省